写于:2023年5月7号。
指数并没有跌去多少,但是市场上的亏钱效应很明显。
指数跌的不多,主要是因为银行、保险、中特估这种权重股还在涨,游戏等也是又涨了一波才回撤。但是个股亏损很多。5月5号市场下跌0.48,但是有3433家个股下跌,上涨只有1387.上证十大权重:茅台(4.82)、工商银行(2.53)、农业银行(2)、中国石油(2)、中国银行(1.5)、招商银行(1.5)、中国人寿(1.46)、中国石化(1.13)、中国平安(1.04)、中国电信(1.04)。总共:占了有19%了。这些涨的都还行,银行普遍上涨,中国平安更是罕见涨停。这些对指数的贡献很大。
宏观数据上,根据财新5月5号的消息,中国服务业PMI降至56.4,较前月下降1.4%。但是不及预期,市场上普遍认为会有更多的增长。
5月1号的旅游消费数据并不理想,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旅游的人增多了,但是旅游相关的人均消费(注意是人均)大幅度下降。人们对于消费表现了更加谨慎的态度。而且今年的51的总时长是5天比19年多1天。在这样的背景下交出这个数据,确实让人怀疑消费者信心的恢复程度。
高层方面,5月5号,习近平亲自主持了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议上释放了一个最近几年很罕见的信号。之前中国一直在强调的是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清理了一大批落后产能,但是现在突然表述为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承认了传统实体行业的重要性,强调要稳中求进。不能把产业转型当成“低端产业”的简单退出。这一点我认为是对于经济最重要的,前几年的做法相对来说还是太激进了,遭受了美国十分巨大的对抗压力,也严重破坏了正常的产业发展节奏,使很多人不得不下岗失业。
再次强调低端行业的重要性,中国在未来一段时间不可能依靠高精尖技术就发展起来。之前给予很大希望的新能源车产业链,面临的问题就是出口困难,还是在做本国生意。光伏产业链产能过剩而且面临美国关税制裁,出口也困难。手机业务其实并不大,小米等在东亚和非洲的出海还不错,但是这也只是个别企业的成绩,还不足以产生很大的影响。中国企业规模化的出海很困难的。更别提产业升级也没做好,给予希望的飞机产业链,国产大飞机C919,上来就停飞了。现在为了和法国搞好关系,又买了一堆飞机,自己的飞机什么时候卖出去?中国高铁这么发达,已经可以承载很多的公共交通,不会要学美国在大兴一堆机场吧?那基建可是会真不错了。那也是真的浪费。把钱花在再搞一个飞机做交通,不如给科研人员多一点的钱。不如搞医疗保险、养老保险。
中国要想维持发展,一定不是向国内要内需要来的。一定是制造业终端的成规模出海。我指的是,整个供应链最终产物的出海,包括了品牌等,还不是做一个加工制造的公司。但是,不能说我们要发展文明城市,文明城市的特征就是没有贫民窟,所以我们把所有贫民窟砸了,倒逼着老百姓自己找出路。这种做法就是本末倒置。正常的做法还是让老百姓找到工作,有钱拿,有钱了自然就会自己搬出贫民窟。中国应该有继续做世界工厂的忍耐。
但是前几年的政策明显的偏离了这个正常的发展路径。举国体制的好处就是政策出来了就可以干,而且经常能成功。但是这句给人一个错觉,那就是遇到问题我就搞一个运动。这种运动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永远有效。
房地产带来的经济发展,中国必然自食其果。本来15年房子价格就已经明显偏离了正常的工资水平,但是棚改带来的货币超发造成了房地产市场再次上涨,这就导致了中国的房租和房价的比大概到了1:600,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1:200-300。而房租在租户感受下来并不便宜,在北京和上海,多得是3人合租。企业的用工成本因此飙升。也许房地产会说:我们把水都锁在了这个池子,不会带来物价飞涨的。但是房地产涨价明显有多重影响。
仅仅从消费者来说:
一、短期消费降低。对于租房的,房价越贵,房租越贵,可支配收入减少,消费减少。
二、长期消费也降低。因为房价预期,一个房子将绑定20-65岁全部的收入,消费预期必然下降。年轻人需要考虑更多的储蓄。
三、收入降低。企业因为高房价也需要支付高房租,还有工人的上升的房租、上升的交通成本(因为房价高,越来越多的人单次通勤超过一个小时)。企业的用工成本升高,从整体看整个经济运行的成本增加,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到工人手里的钱会变少。这个问题在前几年收入还在增长的过程中不明显,但是现在绝对是一个核心问题。越来越多的人会找不到工作。
房价只有一个结局。高流动性与高房价二选一。如果保持高流动性,那就需要降低房价,银行肯定不乐意,坏账太多,会造成金融风险。只能保持高房价,让流动性降低,所有人的房子都烂在手里面。纸面富贵,卖不出去。中国大概率会选择第二种。降低房价对所有人的伤害太直观、过程也太快。卖不出去至少还能拖几年。
但是房地产真的会这样子软着陆吗?按照中央调控力度,概率不小,但是还是要警惕房地产出现硬着陆的风险。韩国今年的房价已经崩了,经济规律并不会完全受到政策的影响。日本为了要一个正的CPI一直防水,各种QE,QQE,负利率手段都用了,最后还不是靠着输入性的通货膨胀才有了通货膨胀。政府和央行在经济规律面前显得太渺小。而且很多时候,政府的倒台都是因为其被经济规律打败。而经济规律背后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做出的决策的结果。当政府在和经济规律做抗争,想要让房地产软着陆的时候,已经和无数勤勤恳恳工作的人站在了对立面。多少人的身家都在房地产,一生不能消费。政府还把教育、医疗和房地产深度绑定。这何尝不是把应该市场化的东西,非市场化了。再苦一苦这一代人,下一代就会有美好生活。
信心比黄金还宝贵。18年我就在说房地产要崩盘,但是还能靠政策涨一段时间。现在终于灯枯油尽,靠政策还能续命吗?不好说,但是从长期看,房地产的问题不管怎么着陆,带来的负面影响都是足够大的。中央政策的不延续性已经吓跑了很多外企和在香港的海外资本。他们随便一个会议的决策都对经济有着根本性的影响,而我们都不是高层,高层的心思只能猜,这种市场太恐怖了,不确定性太大了。一个很明显的感受,不再是所有人都认为经济一定会恢复了。市场上已经很久没有新增资金进入。年轻人最喜欢的互联网企业,国家放松了吗?好像是放松了,但是经济要求放松、意识形态不行啊,网信办还在约谈一堆互联网企业,而且还在罚款。高层非常频繁地放出信号说要倍加珍惜企业家,如果信号有用,为什么要一直释放。还不是因为现在很多人的观点是:企业家有用的时候照顾下,没用的时候就扔了。信心没了。
问题远不止于此。人口问题,人口问题很好分析,就是没人买房、教育、医疗等产业的收入下降,一些学校老师要被开除,公务员也要开除,管的人少了一半,管的人增多,没有道理。公务员只是经济的润滑剂,它本身不创造任何的价值,总不能全国的人都是公务员,没人种地没人打螺丝吧。也总不能一个人打螺丝,三个人指挥吧。生产力还没到这个阶段。所有人还是要付出劳动才能吃饭。
任何经济问题都不能抛开政治问题。问题千头万绪,而且并没有特别多向好的地方。中国经济接下来最好的方向就是向日本一样。长期不发展。或者就是靠战争输出内部的矛盾。总的来说,经济崩盘、战争都是可预知的风险。当然,年轻人20%的失业率,阿拉伯之春爆发前才15%的失业率。高层首次释放了要反对“低级红”和“高级黑”。低级红就是意识形态宣传手段问题,太过于落后。以致于中国出现了一大堆的类似于“民粹主义”的“狂热爱国主义”。这个影响太大了,宝马就因为不送中国人冰激凌就被全国网友抵制、索尼发布会在6.18就要被抵制、所有外企都太害怕了,这种不稳定的营商环境很难被接受。高层显然是主要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但是意识形态和经济是个很矛盾的两方面。既要还要一直被人弊病,解决起来很麻烦。说实话,人民生活都安居乐业为什么不支持你这个国家?其实还不是党非国,害怕红色江山不稳固。历史会给出人民的选择。现在的政治环境和清王朝这种封建王朝有什么区别呢?唯上的目标激励都是错的。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当清华的人开始向一个行业大幅输入人才时,这个行业也就要达峰了。政治因素必须放在经济问题的前面了,毕竟市场经济也不是不能关停。而政治的不稳定性实在是太大,还是那句话,你我都不是高层,高层的想法需要猜,而往往我们猜不对。中国需要向江泽民这样的领导人,要会忍辱负重。当然,中国经济全球第二,和美国的竞争也不是换个领导人就能解决的,只是现在的对立是不是太尖锐,太战狼了。
中国内部的经济问题改革很难。这个因素也是政治上的。一个党派为了维护统治,必然要给拥护者一些利益,这就包括了公务员的养老、公积金问题,也是国企的养老公积金问题。中国老百姓,特别是这一代的独生子女,两个人养4个老人,要是响应国家政策再养3个孩子,然后还要给自己的社保基金、医疗保险充钱以维持这些基金的运行,来保证以前的老人有养老保险。这些基金又是傻逼的现缴现用,没几年剩余,按照人口结构,一个人还要再负担其他两个老人的医疗、养老保险基金。失业率还高,工作还找不到。大部分年轻人的压力和担子会非常大。这不就是把刀把给敌人用吗,到时候真发生颜色革命,统治阶级有什么好说的。收入分配不均,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给支持者很好的福利,但是被统治的人付出更多地劳动去帮你养你的支持者。这些人,你敢改革吗?你一改革,这些既得利益者,这些躺在人民劳动上饮雪食髓的必然会反抗,直接反对你,你还敢改革吗?还不是继续苦一苦人民,维持一天是一天。
这些都是伤筋动骨,累及根本的风险。不能不防,不能对未来盲目乐观,不能盲目相信集中力量就一定能办成大事。中国这一代人一直在经历增长,根本不知道衰退是什么。没有人切身体验过衰退,所有经验都是欧美那边的历史。我们应对衰退的能力可能并不强。
回到数据,CPI几年甚至环比下降,这不是一个好兆头。今年M2增速一直维持在10%以上的高位,4个月放了去年一年放的水,而且看样子还会放。货币政策在经济刺激上失灵了。一方面是这些水,都是去了借新还旧的怪圈,地方债务、城投债需要展期、不能暴雷。钱在金融机构出不去,但是相关的人会获得大量的财富。房价继续维持,企业没有增长活力,继续放水能救活企业、但是救不活生产。僵尸企业只会阻碍经济(日本当初崩盘的一个因素就是形成的大财团下面有了一大批僵尸企业,而能有一大批僵尸企业的原因就是大财团能够集中力量,帮助小弟)。通缩的预期很强烈,看数据吧。现在说到了还为时尚早。
回到股票本身,这一波是牛市的暴跌缓升,还是上涨乏力?我个人倾向于上涨乏力,逻辑是22年11月开始的第一波浪其实是因为预期因素上涨的,也就是市场预期开放会带来上涨,但是第二波上涨是需要实打实的利润去支撑的。也就是没有把第一波预期落实,第二波预期很难更高。但是,1-4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并不好看,大部分都是20%左右的下降。今年季度报各个公司的表现也不好。收入和利润都在向国企转移。外企、私企的利润狂降。而私企承载了中国大部分的就业。
文章粉饰天下事,不肯俯首见苍生。最近高层的一些政策,看出了其中妥协的味道,看出了对经济规律的无奈。但是真到了执行阶段呢,各个政府现在还是一堆奇葩操作。又是上层的本意是好的,但是下面执行错了。大跃进和饥荒时期最后都是这样子归因的。还有就是现在似乎出现了退林还耕的政策,出现了农管会,出现了耕地恢复。这不是一个好兆头。不知道为什么,但是各个迹象表明有可能备战备荒。政策不解释,在外人看来可不就是拍脑袋,即使你背后做了再多的思考。哎。
管住手,减少仓位。风险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