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够悲观

当下经济环境

总结:美国今年会不断延缓降息,或不会再次提高降息预期。中国今年降息政策将会难产,经济很难实质性好转。

美国

美联储现在的首要目标一定是压低通胀,其次才是保就业。虽然美联储确实有双重使命(dual mandate):促进最大就业和稳定物价。然而,在特定的经济背景下,两个目标之间的优先级可能会有所变化。
(1)通胀早晚要压。如果再耗着,高利率银行系统撑不住。企业成本也太高。现在企业可能还能按照 低通胀预期做决策。
以“ 勒法则”为代表的美国货币政策决策机制的实质,是以长端利率的相对稳定为支点,逆 周期地调节短端利率。所以以30年为锚点,其实现在的利率水平是 1-2 > 30 > 5-10。所以虽然短期利率太高,但是只要在6-12个月内降低了利率水平,那就是长痛不如短痛。预期、预期、还是预期。现在企业相信短期内会解决通胀问题了。
Pasted image 20240614153133.png

(2)长期稳定。压低通胀有助于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从而为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历史教训:美联储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的经验表明,及时控制通胀对经济长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当时,由于没有及时采取措施控制通胀,美国经济经历了“滞胀”(高通胀和高失业并存)的困境。
(3)就业相对于历史来说并不差。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即使再提高一些。
Pasted image 20240614155316.png
制造业PMI也是在波动上行。虽然不流畅,但是只要预期控制的住,PMI不会受伤太厉害。
Pasted image 20240614155508.png
但是从CPI看。
未命名.001.jpeg
CPI及Core CPl已经实质性回落,但是距离2%的目标依然有一定的差距。从控制通胀的角度而言,高息率依然会维持一段时间。即便开启降息,幅度也会比较小。现在最快的预测是9月底前降息,甚至是今年年底降息一次。虽然有不排除继续加息的可能,但主流的声音还是围绕什么时候降息的问题。美国 CPI降温仍猛砍降息预期,美联储维持利率不变,说明美联储把通胀降到2%的水平的决心没有变。

加息绝无可能,现在美债的规模已经远远不是二十世纪80年代初期可比,所以美联储没有魄力也没有能力再把基准利率提高到20%。现在只能是以时间换空间。

美联储也知道二次通胀的可能,所以会在前期压的很厉害。延长时间的另一个好处是,那就只能降低进口商品的价格或者降关税了,难怪欧洲几大央行降息了,欧元一贬值,从欧洲进口的商品可不就便宜了?欧元贬值顺带着还把人民币汇率也拉下来一些,那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也便宜了。
但是如果放开,后面光汇率机会有所反弹。

所以什么时候降息现在还看不出来,3.3%的CPI显然不够低,没有“矫枉过正”把CPI同比增长压到2%以下并稳定一段时间,美联储一降息CPI很快报复性上涨。

同时,在预期管理上。但是美联储绝不可能过于鸽派,因为预期仍旧是一个重要因素。过于鸽派有三个副作用(1)从实质性降息前看,商品提前交易,CPI更难下去。就需要更多的时间消化。其实5月初已经走了一波。(2)从实质性降息后,避免二次通胀。美联储需要继续保持高利率以控制通胀,确保其不会反弹。(3)从预期管理角度。如果美联储过于鸽派,可能损害其在市场中的信誉。保持鹰派立场可以向市场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美联储致力于将通胀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不会因为短期的经济压力而放松政策。

另外,从分项上看。美国 5 月核心 CPI 再度小幅下行,看似低于预期,实则呈现见底蓄势反弹的两大迹象。 据美国劳工统计局当地时间 6 月 12 日上午公布的数据,美国 5 月 CPI(经季节调整, 下同)、核心 CPI 同比分别较 4 月下行 0.1、0.2 个百分点至 3.3%和 3.4%,其中核心 CPI 环比上涨 0.2%,略低于市场预期;耐用消费品和除房租外的核心服务涨幅偏低是 主要拖累。但考虑到原油价格已经从前期的快速下行转而企稳,美国 5 月劳动力市场和 薪资的强劲表现也可能向通胀二次传导,这两大因素共同指向美国 5 月核心 CPI 可能已 经来到阶段性底部,未来数月可能蓄势反弹,而非进一步降温。核心 CPI 的变动方向将 导致对美联储降息路径、美债收益率和美元指数完全不同的预期。

而近期油价和劳动力市场的最新变 化指向这两大拖累或将迎来迅速逆转:一方面,国际原油价格在经历前期大幅下跌之后 近期呈现企稳迹象,同时美国对自华进口锂离子蓄电池、新能源汽车加征高额关税,欧 盟也拟对华加征新能源汽车关税,全球化贸易环境逆流可能加速美国耐用消费品价格上 涨;另一方面,美国 5 月非农就业表现强劲,带动薪资增长再度走强,可能重新对核心 服务价格形成支持,而同样与薪资关系密切的美国核心非耐用品价格 5 月也维持了较强 的增长态势。此外,美国房地产市场在当前紧缩周期尾部阶段已经开始呈现价量复苏迹 象,房租也可能维持高增长态势更长时间。

中国

汇率仍是我国货币政策宽 松的重要外部掣肘,财政政策对当前我国维持可持续并结构优化的相对高增长更具有现 实和战略意义。经济和政策结构的预期分化可能导致下半年金融市场的较大波动。

现在汇率压力依旧很大,和明显不会开启降息周期。

但是经济嗷嗷待哺。从21年后,再也没有出现一次能够逆转下跌趋势的反弹。这次也是,实在是看不到有什么政策能够救经济。如果还是常规的基建策略,明显是不行了。
Pasted image 20240614160621.png
摆在中国面前的问题很多。

房地产之前的上涨——> 居民端失去消费能力(由于需要攒钱和还房贷)
Pasted image 20240614180334.png
等接大部分上车后。
房地产现在的下跌——> 居民端失去消费能力(还房贷+财富效应)

房价持续下跌使银行接收的断供房面临巨大亏账风险。由于房价下跌致收回房子的实际价值远低于房贷金额,银行面临损失的可能性极高,尤其是法拍房价格过低时,银行通过拍卖收回贷款本金和利息极为艰难,只能寄希望于原房主继续承担,即便暂时断供也行。这种情况给银行带来巨大压力和困扰,使其陷入棘手困境,还使局面更复杂、形势更严峻,银行亏账风险不断被放大。

政府——> 失去财政收入(卖地 + 税收)——> 公务员收入下降——> 消费降低

各行各业利润率下降 ——> 卷 ——> 竞争激烈,消费时间减少,收入不确定性提高——> 消费时间减少

经济死亡螺旋,无解。任何政策都是边际上的提振,不是方向上的转向。这也是TL能够低于2.5%的底气。

未来能够看到转向的一个核心关键:一定是出现具有高技术壁垒的跨国公司。AI、芯片中国看来是无缘了。国家一定会疯狂发展新能源车,这点绝对是高瞻远瞩。这种长产业链、高技术壁垒。

中国为什么不愿意降息保经济,因为其要保护汇率。

欧洲

欧洲的支柱产业链包括制造业(特别是汽车和机械)、化工与制药、金融服务、能源与公用事业、航空航天与国防、食品与饮料、高科技与信息通信技术以及旅游与文化产业。

已经开始降息周期。随着汽车产业和中国竞争增加,未来欧洲可能和美国更紧密的合作对抗中国。
这是没办法的,中国现在没有能力创造新的产业链。只能在老的产业链上超车。

新兴国家

分析这种小国家都是看其支柱产业链了。

韩国

电子与半导体产业(三星、海力士)、汽车制造业(现代、起亚)、造船业、化学与石化产业(LG化学)
钢铁与重工业、信息与通信技术(ICT)、生物技术与制药、文化创意产业

日本

汽车制造业(丰田、本田)、电子与电器产业(索尼、松下、夏普)、机械制造与重工业、化学与石化产业(三井化学)
钢铁与金属制造、信息与通信技术(ICT)、生物技术与制药、文化创意产业

印度

信息技术与服务业(业务流程外包)、制造业(汽车、仿制药)、钢铁与金属制造、化工与石化产业、纺织与服装业
农业与食品加工业、能源与矿产、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