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7月21日《决定》全文正式发布。
总得来说,《决定》起草于2023年12月,共15大项60条300多项具体改革内容,内容极其全面深刻。政策保持了高度的延续性和前瞻性,对现在的经济环境和下一步发展路径有着深刻的理解与分析,对未来的路径擘画了清晰明确的蓝图。
这次历史重大转型期的三中全会决定,决定了未来5年、10年的改革路径。2029 年,完成决定中提出的改革任务。2035 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一次以改革为主题,还是13年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
我们只关心三点。(1)新产业发展。高科技产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能够全球扩张的产业。其中我更加关心是否有能全球扩张能力的产业,前面两者都是一个基础。(2)地方政府的事权和财权能否减少房地产依赖,合理保障民生、促进就业、提高收入、刺激消费。(3)如果前两者做好了,第三点就是自然而然。居民是否有足够好的就业和收入增长预期,是否能释放优于房地产、教育、医疗、养老四座大山被压抑的消费。
相较于以前以基建为主的发展路径,站在24年看,现在更看重的是科技发展。这个是前进的方向,但是并不一定能够成功。科技的发展充满了随机与偶然。
(1)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判断要素是“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 ”,具体指向“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 ”。
(2)传统企业的数字化升级。这个要通盘去考虑,要素交易市场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土地、劳动、资本、商品和数据要素都是很重要的。一个要素的交易中心能够带来很多红利。
(3)鼓励民企加入国家科技创新。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向民营企业进一步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
真正能落到实处的,是地方事权和地方财政的改革这一更重要的制度设计。以前地方政府重投资,轻民生想要改变就需要有更适合当下发展环境的制度。之前地方的财政主要来源于土地收入,而土地需要招商引资,需要各种优惠的税收政策。这就决定了地方会以企业发展为主,而忽视了民生。
但是地方的事权包含了民生,却不给他从民生提高带来的收益,就很难去推行政策,地方官员就缺少激励和工具。下一步一定是 深化财税体制、金融体制改革。
(1)房产税是地方政府的税源。提升市县财力同事权相匹配程度。但是目前看,“完善房地产税收制度”的表述要比十八届三中全会“加快房地产税立法”要变得更加温和。房地产税应该会谨慎推进。现在还是“租购并举”和“保障房满足刚需、支持多样化 改善”的房地产新发展模式。
(2)必需品是可以加税的。推进水、能源、交通等领域价格改革,优化居民阶梯水价、电价、气 价制度,完善成品油定价机制。但是这个和降低经济整体成本相反, 《决定》要求“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经营主体公平开放” ,与之相呼应的是“推进能源、铁路、电信、水利、公用事业等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这可能是后面政策推进可能的矛盾点。这一点很重要,让居民端减少必要性消费,增加可选消费能够好的带动产业、更好的促进经济循环。把资源分配给国企,现在并不能保持足够的效率。
(3)新增人口。户籍制度改革是要素改革的重点之一。一、淡化户口属性。二、保留农村土地权益。三、建立退出农村土地的补偿机制。
(4)减少地方事权,增加地方财权。中央增加事权(“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减少财权(“优化共享税分享比例”),地方则相应减少事权、增加财权。《决定》明确提出将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和下划地方。这能让地方政府有意愿扩大本地消费。但是仍没有明确的举国扩大消费的具体措施,靠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可能不够。居民端的杠杆很高,在消费上继续放杠杆的意愿不是很大。